夏至临近,天燥热起来。苏杭之地杨梅已挂满树梢,在绿色中透出一片紫红,散发出诱人的浓香。宋朝诗人平可正为此赞赏到“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比河朔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
  
  杨梅味美,甜中微酸,清香宜人,吃完许久,那余香依旧在口中徘徊。夏日天燥,食杨梅可生津、止渴。看到它,人不由得口水在嘴里打转。无怪诗人赞叹到,吃到第一颗杨梅就可值千金。
  
  杨梅是我国特产,因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杨梅”。中国人食用它历史悠久,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当地人已经在7000年前开始食用野生杨梅了。杨梅见与文献是在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他把杨梅称为珍贵的贡品,可惜汉武帝只能吃到杨梅干,因为杨梅多产江浙之地,杨梅比荔枝更不容易保存,新鲜的杨梅不可能长途运输。
  
  杨梅味美,受到文人追捧。苏东坡原来特别喜欢荔枝,后来移情别恋于杨梅。他说道:“客有问闽广荔枝何物可对者,或对曰西凉葡萄,我以为未若吴越杨梅。”,据说他这样夸赞杨梅,是因为一个叫参寥和尚送给他一些杨梅,这就好象是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一样,总得要夸奖一番人家礼物吗。苏东坡在那时似乎已经忘记以前写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善变,到是明朝一个赶考举人说的中肯些。福建人与浙江人同时赴考,两人各以家乡特产相夸,闽人盛赞荔枝,浙人则大夸杨梅。二人争论不休,于是有举人在壁上题诗曰:“闽乡玉女含冰雪,吴郡星郎驾火云。”以冰雪玉女喻荔枝之白而晶莹,以火齐星郎比紫红之杨梅,一俊郎,一美女刚好般配。也就是没有谁比谁好的说法,都是美味之物。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特别喜欢杨梅,他写诗道“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颌得骊珠。斜插宝髻看游舫,细织筠笼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气在,欲乘风露扎千株。” 诗人描述这样生动的画卷,路边杨梅成熟了,果实累累,绛红欲滴若人喜爱,人们争着把摘下的杨梅运送京城。把杨梅泡进淡盐水里,加上诱人美酒。边饮边食,颇有一些煮酒论英雄豪迈之气,不过人家曹操刘备食青梅,陆游吃杨梅而已。陆游这首诗里把杨梅比作“骊珠”, 骊珠是海里产的名贵珍珠,杨梅在陆游心中珍贵可见一二。
  
  酒仙李白也喜欢就着杨梅饮酒,他写到:“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喝酒吃淡盐水泡的杨梅,是文人一大快乐之事,为什么要用淡盐水泡杨梅,因为这样处理后杨梅口感更甜,味道更佳,这就是人们长说的:“要想甜,加点盐。” 另外淡盐水泡杨梅可以驱走杨梅里的小虫,让人吃起来更健康些。
  
  明朝时,浙江余姚的孙升,在京城做官,每年夏至时他都思念家乡的杨梅,他作诗道:"旧里杨梅绚紫霞,烛湖佳品更堪夸,自从名系金闺籍,每岁尝时不在家。” 杨梅在此还代表了游子思乡的情结。
  
  杨梅味美更赢得女士青睐,清朝陈维粮在《一丛花——杨梅》写了少女买杨梅后情形,词中言道:“买来恰趁晚凉天,冰井小亭轩。妆余欲罢春纤湿,粉裙上,几点红鲜。莫是明朝,有人低问,羞晕转嫣然。”吃了杨梅,汁水流在少女的粉裙上,明天人家问起该怎么办,这可真让人羞红了脸。
  
  浙江宁波流传着"掷梅画梅"的故事。清代姚燮善诗文,又长于绘画。在杨梅成熟之时的一日,一位好友请他画梅,他读了一会与他同时代龚自珍写的《病梅馆记》后,姚燮就开始吃杨梅,还吃剩核一颗颗往悬挂着准备做画的帐子上丢,一会将一盘杨梅吃尽,一顶雪白帐子被弄得斑斑驳驳。他的朋友早已看得目瞪口呆。这时姚燮拿起画笔开始作画,白帐上即刻变成一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花蕊密布的梅花画来,
  
  杨梅以鲜食味最美,它也可制作成杨梅干,杨梅饮料、杨梅酱等,民间常用上好的杨梅浸于白酒之中,这就是通常所称的“烧酒杨梅”。在赤日炎炎的盛夏,吃上几颗烧酒杨梅,能消暑开胃,令人气舒神爽。
  
  杨梅味美在于何处?南宋诗人方岳在《咏杨梅诗》中就写的很绝妙,诗中言道“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杨梅引人神往就是那淡淡酸味。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