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接到一个奏折,上奏折的是他的老伙伴汤和的。洪武元年(1368年),汤和被任命为征南将军处理东南防务。汤和两个部将在昌国州(现在的浙江舟山市)秀山岛干预当地百姓的民事纠纷,被民众活活打死。汤和迁怒于昌国州百姓。他上奏折说:“昌国的百姓勾结倭寇,百姓多为盗贼,是不可教化的刁民。应该把他们全部迁往内地,严加看管。”朱元璋听信了汤和的奏报,下诏撤废昌国州。
  
  昌国州的名士王国祚认为这太不合理,就亲自赴南京,劝阻朱元璋不要内迁舟山百姓。朱元璋作出了改动,把昌国州改为县,十万百姓迁到内地,舟山只留八千人。到了洪武二十年,则连县的废除,把百姓尽数迁到内地。实行严厉的海禁。
  
  但是原来迁到内地百姓生活多困苦不堪。于是开始偷偷的迁回舟山。舟山物产丰富,因为迁回舟山船只大多是小船。不能远航捕鱼。所以许多百姓荡着小舟到海边采淡菜(淡莱为蚌类,蚌肉俗称水菜,因为曝干时不加食盐,故名淡菜)、紫菜为生。
  
  明朝中叶中国沿海倭寇猖獗,舟山百姓屡遭杀戮,因为舟山居住百姓具有“不合法”的性质,因此很大一段时间,浙江官员对此不与理会。为了保命,当地百姓与倭寇做起了交易,因为日本人喜欢吃紫菜,紫菜成了重要的交易品。但当地官员往往就以此为作为“通倭”理由,捕杀了许多百姓。后来戚继光等剿灭沿海倭寇后,这种情况才得到了改变。官府也不象以前那样严禁百姓迁往舟山的。
  
  紫菜在当时是很珍贵,是进贡皇家的珍贵食品,因为过去一直是人们采摘的是野生紫菜,野生的紫菜数量稀少。紫菜在中国的食用的历史很悠久,北魏《齐民要术》中记载浙江周边的岛屿都产紫菜。(吴都海边诸山,悉生紫菜),以及食用紫菜的方法。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以图描述了紫菜的形态和它的采集方法,还列举紫菜药用疗效。
  
   1949年英国科学家德鲁首先发现紫菜幼年是在贝壳中度过的,这为紫菜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与中国科学家更揭示了紫菜的生长过程,此后紫菜才人工养殖化的时代。
  
   紫菜营养丰富。且十分鲜美。人们多以它做的汤。日本的寿丝离不开紫菜。常常寿丝外面就包裹一层紫菜。
  
   南海产的紫菜一般纤维比较大,口感差,一般用来做汤。华东地区紫菜口感细腻,一般用来做紫菜片。
  
   紫菜片经过烘烤,加调味品入味,就是我们常见的海苔。由于它的选的多是比较嫩的紫菜,且过火快,可以呈现出绿色。市面上卖的有些海苔绿色就是这个原理,并非加了什么色素。
  
   舟山老百姓自从倭寇剿灭后,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因此诸如紫菜之类海洋的产品的产量大大提高,但到了康熙年间,为防范的郑成功子孙以台湾为基地的同清政府对抗。清政府下令:严禁一切船只出海贸易、捕捞;沿海及各岛屿居民内迁30~50里,在沿海一带形成一个无人区。舟山群岛上所有的居民也都被迁入内地。舟山百姓又经历一场磨难。二十年后郑氏投降清廷,才容许百姓回到舟山。但是百姓死的死,逃的逃,能回去的所剩无几。清朝海禁是那时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