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小道上走来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他叫克俭,他刚刚从疆省回来。他随左宗棠大人平叛多年,终于收复了新疆(除了伊犁地区)。叛军头子阿古柏服毒升了天。左大人让凡是独子的兵士回家,并给予盘缠。由于克俭兄弟们早已亡故多年,所以他领了十两银子回到陕西老家。
  
  克俭一月初从疆省出发,他看到嘉峪关往东官道已不象早年那么荒凉了,两边载满柳树。那是左宗棠西征的时候让兵士““自泾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人们都称这些柳树为左公柳。克俭亲手就载下不少的柳树。左宗棠还告诉兵士:“种活的树,如果长在山坡高阜上的必须要浇过三伏天,以免缺水枯萎。浇水必须用甜水,不能用苦咸水,浇水一定要勤”。因此载下柳树基本都成活。官道上柳树已经长的有碗口粗,绿树葱蓉,风儿一吹,千万条柳条随风飘动。
  
  克俭看到柳树,心里不由十分佩服左大人。从汉朝赵充国、班超到清朝岳钟琪西怔的时候从没有说大规模种过树。而左大人做到了。路过兰州的时候,克俭顺便买了些包谷面(陕西关中那时候种植玉米面积很少)。到家的时候刚好五月槐花飘香的季节..
  
  克俭到家,一家人又惊又喜。克俭看到父母苍老了许多,心里生出许多酸楚。他看到院子里槐花洁白如雪,一朵朵、一簇簇压在枝头。散发出清雅的香味。摘一朵生吃都感到十分香甜。心里不由想起槐花饭来。那几年关中民乱不止。家里人死的死,离的离。是靠槐花人们才度过不少艰难的日子。
  
  左大人也吃过家里槐花饭,那天左大人路过此地,见四周人烟荒芜,只有这家还有些炊烟。他来到家里,问询家里吃什么饭。家里是用麸子和槐花一起蒸的饭,家里人不便拿出。于是左大人亲自给自己盛了一碗槐花饭。他吃着吃着留下眼泪,他让手下拿来一些粮食给家里人留下。克俭给左大人跪下,希望能跟他一起走。左大人开始以他为独子,没有答应。后来在二老恳求下,左大人才把他带走。又到槐花开放的日子,掐指一算克俭已经离家四年了。
  
  克俭亲自到树上撸了一些槐花,让母亲把槐花和苞谷面和在一起蒸。苞谷面做的槐花饭口感比麸子要好了不少。饭里面夹杂着槐花的清甜,口感十分好。再加上一家人心情舒畅。大家吃的很开心。
  
  一年过了又一年,老家院里槐树长成了苍天大树。树干两个人才能合拢抱住。每年五月,槐花盛开。老家人都要做槐花饭,槐花饼。可是在城市吃不到这些东西,只能是周末有时间自己去郊外摘一些回来。
  
  槐花在中国种植的历史很悠久,中国周代的时候在朝堂上栽下三棵槐树,九棵酸枣。公卿大夫分别按次序坐在其下。后来人们用“槐棘”指三公或三公之位。
  
  唐朝长安举子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者。五、六月不准出城,借居寺庙里写文章,七月的时候把新写的文章交给礼部。礼部根据文章选拔人才,这种选拔被称为“拔解”,举子们多居住承天门大街附近,承天门大街两侧种植着槐树人们称为槐街。五、六月又是槐花开放的日子。故时人语云:“槐花黄,举子忙”指的就是举子忙於考试的季节。
  
  槐花飞舞,给人添了许多情感。清朝纳兰性德与妻子卢氏感情很好。成婚后,夫妻恩爱,感情笃深,可是仅三年,卢氏就因产后风寒离他而去。他伤感不已,一天,夕阳而下,风儿吹过,人感到有些寒意。他更加思念妻子。看到院里槐花飘落。他写一首《点绛唇》::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不成孤酌, 形影空酬酢。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 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槐花而去,也是美的逝去。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