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中国本身不产,它的故乡也在美洲。西班牙殖民者1537年首先在安第斯山脉的村庄里“发现”了马铃薯,并将马铃薯带回欧洲。土豆被带回西班牙以后,很快传到了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国。但是,大多数欧洲人对土豆不怀好意,因为欧洲人没有掌握马铃薯的烹饪方法,不知发芽马铃薯有毒,茎干不能食用。比如冒险家瓦尔特*劳莱首次把一株马铃薯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从没见过这稀罕植物的宫廷厨子却错把马铃薯的茎和叶拿来烹饪,结果让所有的食客都吃坏了肚子。因为对王室的“冒犯”,马铃薯从此就遭到了英国王宫的“封杀”。

  后来人们掌握马铃薯烹饪方法。又发现土豆对气候和土壤的要求远比谷物来得低,产量高,能够解决长期欧洲粮荒问题。但是老百姓还是不习惯种植,有些国家不得不用强制手段迫使农民种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就颁布了在日耳曼种植马铃薯的法令,接着派遣了龙骑兵强迫农民大量栽种这种作物,你不种就要挨鞭子、罚钱。过了一个时期,这种新作物才渐渐争得了自己的地位 。土豆广泛种植后,挽救了成千上万欧洲人的生命,使得欧洲人口稳定上升。

  在19世纪初期德意志联邦各个邦国,各个邦国征战不休,但是在马铃薯收获季节一打仗,就影响收成,不少百姓就要饿肚子。于是各个邦国共同制定了马铃薯季节休战以免误农时的约定。于是可以看到这样事情,两个邦国掐架正厉害,突然收手不掐了,原来大家都忙着收马铃薯,等收完大家继续掐架。

  1845年,欧洲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尤其在爱尔兰田间的栽培马铃薯变成了一片褐色,几乎濒于绝产。三分之一百姓饥饿疾病死亡,另有数十万人因缴不出土地租金被赶出家园。这是欧洲历史上有名的19世纪大饥荒。 为了要挣脱死亡威胁,上百万爱尔兰人被迫迁移美国。一贫如洗、无立锥之地的爱尔兰移民通过努力在美国开创一番事业,这就是美国为什么现在好多总统都是爱尔兰后裔的原因。

  土豆在西方消费量很大,从肯德基的炸薯条到法式冻炸片、俄罗斯的土豆烧牛肉、花样繁多的糕点、蛋卷消费量特别大的煎牛排,猪排都用到了土豆。土豆已是西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赋予第二面包作物美称。

  至于马铃薯如何流入的中国,我查一下资料,上面说大概是在十七世纪中期或更晚,从西北或华南传入中国。它即可以做粮食也可以做蔬菜,很快在中国普及开来。在一些介绍度荒的书里,把它作为度荒作物之一。曾经有的地方把它蒸熟捣成泥,用来筑家里院墙。灾荒的时候,人们可以吃墙度日。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很高,它块茎里还含有禾谷类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特别是维生素C,每百克鲜薯,含量高达20至40毫克,一个成年人每天食用半斤鲜薯,由于营养价值高,马铃薯食品已成为目前的一种消费时尚。有人会说吃马铃薯不利于减肥,其实这是个错误的理解,马铃薯是健康食品,西方模特常常就以马铃薯作为主食。不利于减肥的其是是薯条,薯片等油炸类食品,因为马铃薯非常吸油,吃这些东西,也意味吞下大量油脂,因此大家如要减肥就少吃薯条这类食品。

  提一下,马铃薯在陕北、山西多称它为“山药蛋”,因为山药是长的,土豆是圆形的,所以被赐予了山药蛋名称。这个名称成了一个文学流派名称,表现就是土里土气,土得掉渣,土得朴素怡然,在平淡中体现生活。赵树理、马烽等山西作家成就了山药蛋派,他们的作品演绎一群鲜活的农民。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