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其栽培历史盖有五千年左右。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了它,两年后把其带至西班牙。中国本不产此物,某些电视剧让唐代,宋代人家院子里挂上玉米棒子,那可是时空穿越。有一种推断说是,中国最早发现了美洲,证据就古代史书中记载扶桑国。扶桑就是玉米。《梁书》上云:“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扶桑叶似桐,而初生如笋,国人食之。”

  我不知道专家是怎么推断的,”扶桑叶似桐”,玉米叶和桐叶有什么相同之处,我不得而知。说它初生如笋倒有一定道理。但以认为扶桑就是玉米,有些专家未免有些武断。有人认为扶桑国就是日本,(后来很多时候以扶桑指代日本)但是日本也没有两万余里,唐代日本派遣遣唐使,坐船走南线,快着三日可达中国。两万余里,这么远就有人认为是美洲。我认为这不大可能是美洲,首先扶桑这种植物不可能是玉米,再着美洲信奉都是原始宗教,不能出现佛教弟子。

  哥伦布把玉米带回西班牙,西班牙把玉米带到全世界。明代中叶西班牙占据吕宋(菲律宾)后,很可能玉米是从吕宋传入。资料里说中国最早对玉米记述是嘉靖39年(1560年)《平凉府志》里,当时叫它番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它为玉蜀黍,说它种出西土,种者甚罕,说明当时种植人很少。

  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词话》在描述西门庆食谱时,几处提及玉米蒸饼,这西门庆在书中被描写为富家子弟,奢靡是其生活的重要特征,能够端上西门家的餐桌,就证明是稀缺之物。

  因为玉米是新引进品种,所以每到一个地方推广就有一个新名字,除了番麦、玉蜀黍、西天麦、还有包谷、苞谷、六谷、腰芦等名字。当时引进来是多用来做副食品。后来由于它适应性强,且容易栽培,春玉米又比其它春播植物成熟早,易于填补青黄不接时候空白,因此很快成为山区地区农民的口粮,后来逐渐扩散到平原地区。20世纪50年代后玉米栽培大为发展,超过粟成为第三大粮食作物(前两位稻、麦)。

  上面提到西门庆家玉米蒸饼是珍稀之物,其实玉米面煎饼才是山东特色食品。它山东中主食品之一。一般用玉米面调稀糊摊烙而成。其薄如纸,食时卷葱酱,香甜可口。有时煎饼直径可有一尺来宽。清初的蒲松龄对此还作过考证:“煎饼则合米为之,齐人代以面食,岂非自古至今,惟齐有之欤?”这足以说明煎饼在山东人民日常饮食中的地位。山东人喜欢用它卷大葱。不过卷大葱有的人不习惯把,大葱以面酱相配,入肚后一股辣劲直上鼻子,耳朵,眼睛,不长吃的人,此时会眼泪,鼻涕一块涌出,喉咙,胃里就如炭烧火烤。

  提到玉米面,我给大家提一下窝窝头,窝窝头也称窝头,是过去劳动人民的主食品种 ,它是用玉米面 加少量“起子”(即小苏打)或食碱蒸成,因底部有凹窝得名。加枣儿蒸制叫枣窝头,调入红糖的称糖窝头,加入葱和盐的称咸窝头。过去一般百姓只有年节待客或收获小麦季节才能吃上几顿白面馒头,平常都得吃窝头。当然现在有些人为了调换口味,偶尔也吃些窝头,现在超市也卖玉米窝头,严格来说不叫窝头,因为它没有窝,另外它加入不少麦面吃起来就没有那么粗糙。过去的窝头可是比较粗糙且一咬就掉渣。吃到嘴里是越嚼越多让人难以下咽。

  玉米也可以酿酒,山区很多地方就以玉米酿酒。湖北西部有些地方玉米酒就很不错。玉米还有重要一条是做爆米花,三十年代的美国就是爆米花加电影的时代,看电影吃爆米花是当时一种时尚。

  世界人均食用玉米最多国家的是墨西哥。2007以来玉米饼这种墨西哥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变成了各家各户关注的焦点,有的墨西哥人甚至上街游行以示抗议,原因是在短短的几周时间内,玉米饼的价格足足上涨了一倍有余,是十几年来玉米饼升到的最高价。墨西哥有句谚语:没有面包吃,就吃玉米饼。但是对于占全国人口一半的墨西哥穷人来说,经济实惠的玉米饼显然是唯一的选择。墨西哥人纷纷哀叹,曾经是“玉米王国”的墨西哥,如今却承受着玉米供应短缺的困扰。这是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美国政府将玉米视为生物替代能源,要求用玉米生产乙醇来取代汽油,这推动了乙醇工业的迅猛发展,进一步造成了国际市场玉米价格的攀升。

  发达国家原来多以玉米作为饲料,现在他们汽车也开始加入吃玉米了行列。资料上说:一辆普通汽车行使一英里所消耗的普通燃料,相当于3-4棵玉米植物所生产的生物乙醇,也就是说,一辆普通汽车行使一英里就“吃”掉3-4棵玉米,如果大量普及下去,说不定世界玉米上会被这些四轮家伙“吃”光了,发达国家人们不会考虑这些,因为他们有着精细的白面包。但是要记住世界粮食署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都有10多亿人口还生活在温饱线之下,他们还在为吃口饱饭而挣扎。希望他们把主意不要打在玉米上,而是寻找另外一种替代能源。希望墨西哥人民再不为吃玉米饼发愁。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