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书面的说法叫粟,古代也称禾,在中国北方把没有脱粒的粟俗称谷子。它属于人们长说的五谷(粟、麦、稻、黍、菽)之一。小米最大特点就是耐旱,耐贫瘠的土地,不怕酸碱。农谚就云:“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见地里旱死粟”。
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栽培谷物,它是由野地里的狗尾巴草驯化过来,谷子地里的狗尾巴草在幼苗时期很象谷子,叫做“莠”,成语“良莠不齐”就由此产生。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和7000多年前的磁山遗址都曾出土过炭化粟。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典型的旱农耕作文化,也就是小米、糜子文化。女人掌权原始社会,人们可没有什么水利设施去伺候娇贵的小麦等作物。
原始社会人们开始怎么吃小米?烧熟了吃。古人把小米放在石板上烤熟,然后一把把吞下。《礼记》中记有“燔黍捭豚”就指此事。郑玄作注说:“古时人没有锅烹饪食物,就用石板来烤肉与小米。”说白了,那时人们成天就吃烧烤,估计那时人口腔溃疡患者很多。
那时人们吃的粟脱粒不净,味道粗散干涩,难以下咽,如果看见有人吃烤小米,突然出现翻白眼,张开嘴巴紧急情况,那得马上递给他水,肯定是一把小米卡在喉咙里了。人们一看这不行,于是使用陶器烹煮食物应运而生。最早小米饭、小米粥也就出现在人们的食谱中。《古史考》上就说:“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不过发明小米饭,小米粥可不是黄帝功劳,中国古代传说喜欢把集体发明赐予某一个人,如把草药发明给予“神农氏”,八卦发明给予伏羲等等,幸亏那时没有专利法。
从上古到先秦时期,小米都是北方的首要的粮食作物,汉书记载董仲舒上书就说:“《春秋》其它作物歉收不记载,而小麦和小米歉收就记载,可见圣人在五谷里最注重就是小米和小麦。”。在古代小米还作为工资支付给官员,说某人是多少石官员,就是说这个人一年能得到多少石小米工资。这种支付方式在建国初期也在施行,建国初期人们工资都要折换成小米计算,几级职位折换成多少斤小米。
大家可以看看这一份小米工资单: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主任周扬、副主任陈微明)下发了“北平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员工警薪给暂行标准(草案)”,对于薪给数额作出规定。
大学校长:月薪小米1300斤至1500斤;
专科学校校长或独立学院院长:月薪小米1000斤至1300斤。
………
(此单见于华夏出版社《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这种支付方式一直到1953年普遍实行工资制后才废除。)
隋唐以后水利设施发展使水稻,小麦种植面积扩大,但是小米仍是北方人主要口粮。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水利建设大量兴起,小米地位才被小麦,玉米等所替代。
小米颜色很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现在人们多喜欢金黄油润,晶莹透亮的小米。为此一些不法商贩用染料制造染色小米,辨别是否是染色小米,可取少量小米放于软白纸上,哈气使其润湿,然后用纸捻搓小米数次,观察纸上是否有轻微的黄色,如有黄色,说明小米中染有黄色素。另外,也可将少量小米加水润湿,观察水的变化,若有轻微的黄色,表明掺有黄色素。
小米早已不是主食了,只是作为调剂伙食的一种方式,现在是品而不是食了, 小米中不含面筋,不适于制作发酵面食,主要用于制作烘烤饼、摊煎饼和煮米粥。一小碗熬到火候的小米粥,清香、味美甘滑别有一番风味。在工作压力之下,现代都市白领胃部不适已成通病,吃了小米后能开胃又能养胃,具有健胃消食、防止反胃、呕吐的功效,因此你没胃口、食欲差的时候,小米粥的作用不亚于开胃菜。中医认为小米味甘咸,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等功效,内热者及脾胃虚弱者更适合食用它。另外小米因富含维生素B1、B2等,还具有防止消化不良及口角生疮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