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青年时,如痴如醉地爱好文艺,也写点文章投稿。但从来没有想到向名家请教,给人家写信。更没有机会,去拜访名家。也可能是因为当时自己没有写出像样的东西,更没有出过书,没有资格这样做。若干年以后,能出书了,也没有给名人送过书。编刊物,也很少向名人约稿。只是守株待兔,等候着青年人的投稿。所以身在文艺界,和文艺界的名人接触不多。
在延安时,我发表几篇小说后,周扬同志曾到我的窑洞,看望我一次。也没有地方坐,站着和我说了几句话,就走了。当时我是鲁艺文学系的教员,他是院长。
那时鲁艺名家如林,我也不记得到谁的窑洞里闲谈过。我自幼性格孤僻,总是愿意独来独往。
我认为,别的艺术门类,或许需要名家亲手指点,文学一事,只要认真读名家的作品,就可以了。千古名师,也无非叫你多读多写。文学,全靠自身的素质和坚韧的努力。
鲁迅是真正的一代文宗。“人谁不爱先生?”是徐懋庸写给鲁迅的那封著名信中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得。这是三十年代,青年人的一种心声。
书,一经鲁迅作序,便不胫而走;文章,一经他入选,便有了定评,能进文学史;名字,一在他的著作中出现,不管声誉好坏,便万古长存。鲁门,是真正的龙门。上溯下延,几个时代,找不到能和他比肩的人。梁启超、章太炎、胡适,都不行。
鲁迅对青年作家的帮助,是指出他们创作的不足,赠送他们以有用之书,介绍他们的作品出版。他能做的,全都做到了。
鲁迅对青年作家的一些缺点,是很理解,也很宽容的。例如,他说有些人古怪,神经质,局面小,眼光浅,文字不肯大众化等等,但他都能体谅。
鲁迅并不怕别人利用他。一个人能被利用,就证明自己对他人有用。既然有用,就不要损害他,更不要暗中损害他。
他一旦发现,青年人并非真正尊重他,只是利用他,当面和背后,并不一致,甚至动不动就兴师问罪,他就会生气,和这个青年人疏远了。鲁迅非常敏感。
从鲁迅的书信、日记,可以看出,他有时对青年人向他借钱、捐款,叫他办事,也并非都是心甘情愿,那么乐于从事的。例如有人叫他派人送东西,他就复信说:“舍下无人可派”,很不高兴。捐款,有时也很勉强、冷淡。
他曾说:“白莽如果不是死得早,也许我们早闹翻了。”痛哉斯言!对他早期的一些学生,也时有微词。
以先生对待青年人的赤诚热情,为什么还会有些不愉快呢?我以为主要原因,在于青年人太天真,想得太简单,或急于出名得利,对鲁迅不知体谅所致。
鲁迅自己说他是一头牛,或甘为孺子牛。青年人如果根据这些话,就围上去,役使他,鞭挞他,挤他的奶吃,就是一头真的牛,也会不高兴,不能那么顺从了。
有幸与鲁迅同时的青年,有的因宗派,有的因思想行为,有的因感情细节,与他疏远了。友谊保持长久的,并不太多。这是一种不幸。
你可能感兴趣的
扩展阅读
你需要登录才能回应,
还没有帐号?注册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