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德国媒体在关注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称德国年轻人对于阅读的兴趣正在迅速下降,未来的德国人可能会越来越不爱读书了。德国人非常重视这个报告,人们谈起这个话题的时候似乎都是忧心忡忡。德国人的这种担忧与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尽管我并不了解德国年轻人的阅读习惯,但目前而言,德国绝对是我见过的最热爱阅读的国家了。

记得刚到德国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火车上几乎人手一本书在阅读的景象。逐渐地,我发现,在德国随处可以看到正在阅读的人,车站、咖啡馆和草坪,似乎人人的背包中都有一两本小书,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拿出来读读。而且,这种景象与翻看报纸还不太一样,并不是随意地浏览,而是神情专注的阅读。后来才知道,德国最畅销的就是这种小开面的“口袋书”,从诗歌、小说、传记到学术研究的各种内容都有,当然,畅销榜首的往往都是科幻或神话类的故事。在德国,差不多大大小小每个火车站都必定有至少一家书店,主要就是卖这些口袋书,我每次经过的时候都能看到不少拉着行李的人在里面选书。

除了火车站,书店往往还占据着商业中心最具人气的门面。在法兰克福著名的购物大街地铁站的出口处,就有两家大型的书店,常常都是人潮涌动的。去年圣诞节之前,我曾经过那里的时候更是吓了一跳,颇有商场打折抢购狂潮的架势,里里外外挤得水泄不通。后来问了德国朋友才知道,书本是最受欢迎的圣诞礼物之一,无论男女老少皆可送人,但是送书的内容是非常讲究的,也体现了送礼人的品味。因此,圣诞节前,那里一定是挤满了选书挑书的人们。

相比较大型书店,我更喜欢德国的旧书店。在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班贝格老城,就在市政厅广场的边上有一家店面很不起眼的旧书店,乍看上去以为是一个卖明信片和纪念品的小铺子,但是通过一扇小门往里走,就发现别有洞天,层层叠叠上上下下堆满了大量的二手书。这家书店的窗外就是缓缓流淌的雷格尼茨河,阳光透过水面的反射映在微微泛黄的旧书上,更是令人增加了阅读的喜悦。仔细寻找,这家店里面不仅有希伯来语的圣经,甚至还能找到1872年版的《资本论》,当然价格非常昂贵,一般人怕是买不起的。不过,无论新旧大小,德国的书店似乎都没有“新华书店”那样对市场担忧,每年的法兰克福和莱比锡两大书展都如此火爆,恐怕就是德国书市最好的写照。

后来,去德国人家里做客的次数多了,我又发现,书本是德国人家最常见的“装饰品”。一般的家庭,都有一个专门的书房或者在客厅放置一整排书架,从上到下塞满了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图书。甚至,我还去过一个德国哥们的宿舍,他的房间很小,只容得下三样家具——床、写字桌和书架,而他情愿把衣物都晒在床底下,也要把所有的书摆放出来。见此情景,我很好奇地问了一句:这么多书你都看得了吗?人家淡淡地回答道:这些书我差不多快要看完了,你看,这里还有笔记,下次我要回家带一箱书来更新一下了。听得我这个“读书人”一阵汗颜。

除了家里面,德国的社区还有很多流动书架,完全开放式的任人拿取。但是,书架里面的书也不见得会减少,因为还有人不断地把自己看完的书送来这里。此外,大大小小各种图书馆还会定期清理藏书,把库存的而流动性不大的书放在门口,免费发放。我想,如果孔乙己来了就不用再“偷书”了吧。

读书、爱书和分享书,这恐怕就是德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科技之国”和“哲学之国”的原因吧。不过,看了那个年轻人不爱读书的调查报告,德国人真担心了。为此,德国国家电视台还专门制作了一个专题片,不仅邀请了教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出版商,甚至还有商人和政治家来讨论如何提高新一代的阅读习惯。电视台还去了学校、少儿书店、儿童图书馆和幼儿阅读沙龙等地方,采访和拍摄了孩子们阅读的情景。看到那么多琳琅满目的儿童读物和趣味十足的阅读游戏,我就有些纳闷了:德国孩子怎么会没有阅读的兴趣呢?看来,再悠久浓郁的传统氛围,也抵抗不住新媒体和电子游戏的冲击啊。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