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看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食盒记》的时候,觉得编剧和导演还是十分用心(后来才知道该剧编剧是有“大陆第一编剧”之称的邹静之)。剧中的风俗、人情做了一些考证和溯源,尽管是戏说,但有些细节还是力求与情理、历史吻合。比如痴迷于美食的噶礼曾提到一味著名的“蒋侍郎豆腐”,引起我极大兴趣,当时还以为是杜撰,后来在在《随园食单》偶然中发现这食方,才知道这是清代一个著名的豆腐食方。当时我对食材中记载的“秋油一小杯”非常地好奇,不知“秋油”为何物,以为是清朝普遍应用、现今失传的一味作料。后来与上海的一个朋友聊天,才知道秋油即是现在的酱油,但为何叫“秋油”的原因仍然是不得而知。
除此之外,前几年上映的《春天花花同学会》,吃火锅的时候提到“头抽”,对并未过多接触粤式餐饮的我来说,这个东西也是觉得非常好奇。
而有“华人谈吃第一人”美誉的唐鲁孙,在他的书中,多次记载粤港一带一种重要的调味品——豉油,也激起我极大的兴趣。
以上种种,不得详知,我一直怀有弄清源流的想法。但是,从以上数种东西在一味菜中的功用和命名意向上来看,我觉得他们都是与“酱油”有关的某种东西。
有一天闲暇,把数种资料放在一起比较,终于厘清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
大体上来讲,酱油、秋油、豉油是同级的概念,都是我们普遍意义所说的酱油,只是在不同地域,以及古今之间称谓不同。
先说大的“酱油”。它是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成的。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清酱、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晒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双套油等。公元755年后,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
再说“秋油”,“秋油”者,古人谓,自立秋之日起,夜露天降,此时深秋第一抽之酱油才可称为“秋油”。其调和最佳。用秋油所制的豆腐乳亦是上品。江浙某些地方,例如南京,还保留着“秋油”的称谓,可谓是略存古风。
而“豉油”也即是酱油。它是广东一带的叫法,在广东、香港等地会用生抽调制调味料,豉油皇就是用生抽调制的。为蒸鱼特别调配的,就叫蒸鱼豉鱼。过去,蒸鱼豉油,要用生抽、老抽、花雕酒、鱼露、芝麻油、白糖、胡萝卜、鲮鱼骨、火腿骨等十几种配料共同熬制。
而所谓的头抽、生抽、老抽则是广东潮汕地区对酱油品类的进一步细分。
“抽”是“抽取”之义,形象地道出了酱油制造工艺是从发酵的酱料中提炼、萃取出来。
生抽酱油是酱油中的一个品种,以大豆、面粉为主要原料,人工接入种曲,经天然露晒,发酵而成。其产品色泽红润,滋味鲜美协调,豉味浓郁,体态清澈透明,风味独特。生抽用来调味,因颜色淡而咸味重,故做一般的炒菜或者凉菜的时候用得多。
老抽则是在生抽的基础上,把榨制的酱油再晒制2、3个月,经沉淀过滤即为老抽。老抽滋味比生抽更加浓郁,吃到嘴里后有种鲜美微甜的感觉。老抽一般会加入焦糖色,呈棕褐色、有光泽的,比如做红烧等需要上色的菜时使用比较好。
头抽是黄豆经发酵后,第一次提炼出来的豉油,所以味道最为香醇浓郁,“头抽”就得名于此。也由于每一瓮发酵豉油只有一次提炼头抽的机会,所以价钱昂贵,为中式料理的珍品。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酱”紧随“盐”之后,可见它的重要性。现在制作酱油的方法也与古人不同,对于现代人来说,其实很多人压根不知道“酱”跟“酱油”的关系,似乎也无须知道。在“打酱油”大行其道的时候,搞搞清楚“酱油”的来龙去脉,也不妨是一件“打酱油”的趣事。
扩展阅读
你需要登录才能回应,
还没有帐号?注册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