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西安读书,吃泡馍经常直接要求机器切馍,以取代手动掰的过程。省时省力。

当时看西安本地报纸,有篇文章说起老西安人,上午十点半就进泡馍店,有闲,不饿。坐定之后,一边聊天一边慢条斯理的掰馍,一粒粒细细掰成绿豆大。掰下来还要逐粒揉捏一下,这样才不至于煮烂。掰到十二点,开吃。

这等闲适情趣,在我饥饿的少年时代,未免太奢侈。

有一次,和同宿舍的汪同学去吃泡馍,选择了手掰。我们半块馍还没掰好,汪同学已大声招呼服务员:“掰好了!”——服务员上来一看,一块块都硬币大小,都急了:“这没法煮啊,没法煮!”

汪同学做出这种事情毫不稀奇,他一直都是本班的速食帝。流传已久的佳话是:某次,汪同学刚在食堂打了一碗面坐定,就来了个美女把书包放在他对面的座位上。汪同学激动不已,满心盘算等美女打饭过来之后如何搭讪……30秒后,美女端着饭过来了。汪同学正欲搭讪,低头一看,发现面已经吃完了。

他只好端起盘子走人。

又有一次,和一位西安本地的李同学去吃泡馍。李同学一边掰一边说:掰馍之前,千万不要洗手。这样你会发现原本漆黑的指甲缝,在掰完馍之后变干净了。为什么机器切的泡馍风味不及手掰泡馍,区别就在于此。

掰馍就是这样一件无聊的事,借它编笑话都编得这么无聊。

今天去马甸附近办事,办完已是六点,便径直步行到太平庄附近的秦盛轩吃泡馍。说秦盛轩,大家可能不熟悉,但它之前的名字叫“老孙家”,泡馍界最响亮的招牌。在西安,大家都知道老孙家仅仅是名气大而已。但在北京,确实也没有比老孙家更地道的泡馍了。

人过二十五岁,已渐渐远离虎狼之年,吃泡馍时也就有余裕细细手掰了。掰馍的矛盾在于:想尽快吃到泡馍,追求速度,就会影响掰的质量;想吃到高品质的泡馍,就必须忍住饥肠辘辘,耐心将馍掰得均匀细碎。我想:这哪里是掰馍,分明是修身养性,参禅悟道啊。半块馍掰下来,终于心平气和,物我两忘。“什么时候才能吃到啊!”、“掰得好烦手好痛啊!”这样的杂念早已飞到九霄云外。在反复不断的一掰、一揉、一捏之间,节奏韵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正所谓:掰馍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掰馍时,所见无非馍者;半晌之后,未尝见全馍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诶?掰好了!

馍掰得细碎,煮的时间就短。顷刻,一碗泡馍端上来,烫热油腻,不能速食。所以,吃泡馍前,借掰馍的过程按捺急躁求成之心,对后面吃的过程大有裨益。缓缓吸食,每一口的味道都发散至全身。

泡馍十分油腻,吃完竟有些肉醉。走出秦盛轩,一边缓步在北三环,一边摸着肚子,仿佛回到梦里唐朝。

喜欢